查看原文
其他

【中医中药】论中药剂量对药物升降作用的影响

张仲林
2024-11-22



今日要读

【媒体报道】潮安村医张仲林立德行医 治疗痒疹胃病有口碑 作者: 江玲 来源: 南方农村报 时间: 2013年10月24日


来源/天津中医药大学期刊编辑部 ( tjzyyzz )


摘要:药性升降源于自然现象升降,基于人体气机升降,本质与两者相通,其本身阴与阳的比例决定了药物的升降作用。气味厚薄是古人通过口尝鼻嗅总结出的气或味中浓厚或淡薄的偏性,是气味对药性升降影响的间接归纳,气厚者具有升的趋势,气薄者升的趋势较弱,味厚者具有降的趋势,味薄者降的趋势较弱。据此,在运用时加大用量提高其药剂的浓度,虽天然药物本身味薄,但在形成方剂时已被转化成了味厚之品,则可能具有更强的降的趋势。气之厚薄也是同理,加大剂量会使本身气薄的药物转化为气厚之品,加强其升的性质。利用电子鼻和电子舌技术可以客观化不同剂量药物的气味属性,分析与其升降作用的关联性,验证基于《黄帝内经》理论提出的剂量对药物升降作用影响原理的可靠与否及适用范围。

欢迎引用本文:
时浩洋, 马铭泽, 孙肇阳, 吕桂娇, 孟静岩. 论中药剂量对药物升降作用的影响[J].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 40(3): 301-304.
SHI Haoyang, MA Mingze, SUN Zhaoyang, LYU Guijiao, MENG Jingyan. The influence of dosage on the ascending-descending effects of Chinese medicine[J]. Journal of 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21, 40(3): 301-304.

论中药剂量对药物升降作用的影响
时浩洋,马铭泽,孙肇阳,吕桂娇,孟静岩
(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 天津 301617)

古代医家观察到部分药物在不同条件下升降属性会发生转化,冠以可升可降之名录于本草,代表有甘草、黄芪、白头翁、秦艽、当归、白芍、陈皮、沉香、黄芩等药,其中相当一部分药物属于应用广泛的常用药。本草诸家并未进行深入探讨,此类可升可降的药物发挥不同作用的具体条件于临床难以把握。目前学界已认识到配伍、炮制、煎法、服法对药性升降的影响,较少论及剂量的影响。本文基于中医经典,提出《黄帝内经》提出的气味厚薄理论,是气味对药性升降之影响的间接归纳,进而论述剂量对药物升降作用的影响原理,并提出实验检验的方案,以期完善中医理论,指导临床准确用药。

1 药性升降内涵

中药药性理论是历代医家在医疗实践中根据药物的各种性质及其表现出来的治疗作用总结的用药规律。药性升降即是对药物升降作用的归纳总结,主要包括两层内涵:一是作用部位上,药物在人体向上、向下的作用趋向。二是功能上,指药物对人体气机升提或下降的调节作用。

2 药性升降的本质

上溯升降理论的理论渊源,升降理论是古人基于对自然界自然现象升降变化和人体生理活动的观察,通过象思维构建的理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指出天气、地气各有向下、向上的运动趋势,同时云化为雨水下降流于地表,复蒸腾上升形成云层,如此循环往复,具有“升已而降”“降已而升”的规律。《灵枢·阴阳清浊》云:“清者上注于肺,浊者下走于胃。胃之清气,上出于口;肺之浊气,下注于经,内积于海。”脏腑之气依赖中焦脾胃的枢纽作用,在其他脏腑的配合下不断发生升已而降,降已而升的运动。经络之气亦如此,阴经之气上行到达特定部位交接于阳经,随即转化为阳经之气向下运行,复从阳经转化为阴经,周而复始,如环无端。

古人认识到人体中的气机升降对生理活动有重要的影响,进而利用药物有目的地调节人体气机升降。为指导临床,古人通过观察药物作用于人体(包括正常人体与患者身体)的反应,来认识药性之升降。药性升降源于自然现象升降,基于人体气机升降,本质与两者相通,具有两个性质:1)药物本身阴阳互相作用,决定药物的升降属性。2)药物本身阴与阳的比例逐步发生变化,至一定程度就会出现升降属性的转化。

基于上述性质,如果能厘清药物内部阴阳比例与何因素相关,进而明确药物剂量与这些因素的关系,即能推知剂量对药物升降作用的影响。

3 气味厚薄与药物阴阳属性的关系

3.1 气味厚薄理论

在气味厚薄理论中,气指的是嗅觉器官所感知的臊、焦、香、腥、腐五气,也就是“五臭”;而味则指的是味觉器官所感知的酸、苦、甘、辛、咸五味。气味厚薄之说,是古代医家从气味理论出发,进一步将气味对药性的影响予以细分,分别以“厚”“薄”来说明气味特征,在衡量气味强弱时引入厚薄的概念,进一步表示气味之间存在着强弱偏盛的特性。

需要厘清,因为“五气”指“寒、热、温、凉、平”的概念更为常用,会误把此概念作为气味厚薄理论中气的定义,这是不符合逻辑的。一方面,“寒、热、温、凉、平”是药物寒热的偏性及程度,与“酸、苦、甘、辛、咸”不是一个层面的概念,不应相对而言。另一方面,“温、热”“寒、凉”本身就表示了药物中寒热属性的程度,再以厚薄论之不免重复。

气味厚薄理论在《黄帝内经》中被明确提出,同时后世医家对气味厚薄的阐发大多都是宗《黄帝内经》之说。气味阴阳的划分实则是中医天人一体观念的体现,气味与天地相通,又与人体相对应,《素问·六节藏象论》云:“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阳为气,阴为味。”划定气味的阴阳属性,又在阴阳之下复分阴阳,其中气味厚者为纯阴纯阳,味较薄则为阴中之阳,气较薄则为阳中之阴。厚薄表示气或味中浓厚或淡薄的偏性,这可以通过简单地口尝鼻嗅得到测量,符合古代对药物较为宏观、粗略的认知水平。

3.2 气味厚薄理论是气味对药性升降影响的间接归纳

《黄帝内经》所创气味厚薄理论,认为药食之气是天气所化生,药食之味是地气所化生,分别又与人体通于天地之气的脏腑所对应。气味厚薄之阴阳的划分,是基于“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及“天为阳,地为阴”所划分的,所依据的是对事物本源的推论。《黄帝内经》中于此相似的理论模式有很多,例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提出药食之味与人体之脏腑的本源与东西南北中5个方位对应,诸如“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等等,由此推导出五味与五脏的配属关系,即“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素问·宣明五气》)。

需要注意,《黄帝内经》依据对事物本源的推论划定气味厚薄之阴阳,又依据临床功效的观察划定了辛甘酸苦咸五味的阴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这似乎与气味厚薄理论是矛盾的,因为如果按照气味厚薄理论对阴阳的划分,“味厚者为阴”,辛味之浓厚者与辛味之淡薄者相比,应当是前者为阴,后者为阳,这是不符合逻辑的。同时,以五行分阴阳,木火为阳,金水为阴,五味的阴阳属性与五行的阴阳属性出现明显的不一致:酸属木,苦属火,按五行应该为阳,而《黄帝内经》却明确指定为阴;辛属金,按五行应该为阴,而《黄帝内经》却明确指定为阳;甘为土味,土性平,《黄帝内经》却明确指定为阳。五行之中,唯咸味的阴阳属性与其五行属性一致。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悖论,实际上是因为阴阳划分标准的不同,《黄帝内经》中对于五味阴阳的划分,不是哲学层面上的阴阳,而是以临床治疗效果的观察为标准进行划分的,其与药性升降的关系较不密切,与气味厚薄理论层次不同,不可混为一谈。

综上,气味厚薄理论依据对事物本源的推论划定气味厚薄之阴阳,人体上部应天属阳,下部应地属阴,该理论间接归纳了气味对药性升降影响,即气厚者具有升的趋势,气薄者升的趋势较弱,味厚者具有降的趋势,味薄者降的趋势较弱。气味厚薄对于药性升降的影响,实则是药食气与味因为厚薄的程度不同,分别带来不同程度的升与降所产生的综合效果。

4 基于气味厚薄理论对剂量影响药性升降的分析

4.1 剂量对药物升降作用的影响原理

气味厚薄是古人通过口尝鼻嗅总结出的气或味中浓厚或淡薄的偏性。据此可以推断药物剂量与气味厚薄的关系:假若某味薄之品,在运用时加大用量提高其药剂的浓度,虽天然药物本身味薄,在形成方剂时已被转化成了味厚之品,则可能具有更强的降的趋势。气之厚薄也是同理,加大剂量会使本身气薄的药物转化为气厚之品,加强其升的性质。此为剂量分别对药食之气、药食之味产生的影响。

因为药物整体升降属性是气之厚薄与味之厚薄共同作用的结果,故而剂量实际对于药物升降属性的影响,要看随着剂量加大,对药食之气和药食之味何者厚薄程度变化的影响更为显著。如果药食之味变化更显著,则随着剂量加大可出现药物降的趋势加大的情况;如果药食之气变化更显著,则随着剂量加大可出现药物升的趋势加大的情况;如果其变化程度相近,则会出现随着剂量加大,药物的升降属性变化不明显的情况。

剂量对药性升降的影响此前已有讨论,王正山在论著中讨论到以浮力来类比升降,增加药量,升提力量应该加大,用多味药一起升举(比如黄芪、升麻、柴胡),升提之力应该增加,并提出这与一些临床实践是矛盾的。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矛盾,是因为用浮力来类比剂量对药性升降的影响是不恰当的,剂量对药物升降属性的影响要更为复杂。

4.2 剂量对药物升降作用影响原理的佐证

此说在古代医家的临床经验中可以得到印证。李东垣在《脾胃论·卷上·升阳益胃汤》中论及升阳益胃汤的服用方法,指出“须薄滋味之食,或美食,助其药力,益升浮之气”。特别说明需要减少滋味浓厚的食物,减轻味厚之品“降”的作用对此方升阳益胃功效的阻碍,是剂量对药物升降作用影响的具体应用。

此外,药物量效规律的研究也与之符合,以柴胡一药为例,李东垣言其为阴中之阳,可见柴胡味之厚薄对该药的影响更为显著,故可推知,随剂量增大,药食之味变化得更显著,其降的趋势应当加大。王旺等就柴胡量效规律作了研究,得出小剂量柴胡(6g及以内)作用于中焦,以升举脾胃清阳为功,中剂量柴胡(6~30g之间)多入下焦之肝胆,符合推论。

药理学的发现,对药物剂量通过气味厚薄影响药性升降的机制提供了佐证。以当归一药为例,《本草纲目·草之三》《医学衷中参西录·药物篇》《景岳全书·芳草部》等本草著作均言其“能升能降”。从当归中分离出的化合物成分主要包括挥发油、有机酸类、多糖以及黄酮等。李泽仟等采用SAFE和DHS两种风味提取技术,对当归药材中气味成分进行分析,得出当归挥发油中药草味的气味成分主要为当归挥发油中的6-十一酮、藁本内酯和丁烯基苯酞,可知当归挥发油是当归可鼻嗅闻得之气的物质基础。同时,当归挥发油具有降血压、保护心肌缺血、抗心律失常、抗血小板聚集、延长凝血酶原时间等药理作用,还能通过舒张支气管、缓解支气管炎症发挥一定的平喘作用,主要作用于心血管、呼吸系统,即中医上的心、肺两脏,均处于人体上焦,是药性“升”的体现。当归中有机酸类的主要成分阿魏酸是常用作香精香料的肉桂酸的衍生物,是当归甘味的物质基础。Zhang等研究大鼠灌胃给予阿魏酸(200mg/kg)后阿魏酸在大鼠组织当中的分布情况。实验发现给药2h后阿魏酸在大鼠的肝、肾、脾、肺分布广泛,而在心脏中没有检测到,在胃内有部分残留。刘良所进行的当归补血汤中阿魏酸的组织分布检测发现,肝组织中药物浓度最大,肾次之,各时间点肝组织的药物浓度都最高;心、肺中的药物浓度接近,与肝、肾比较,浓度较低,且给药90min时,已于心、肺脏组织检测不到药物。上述实验均可显示,当归中阿魏酸主要分布于机体下焦,具有中医药性理论中“降”的药性。由此可以看出,古人观察到气厚则升,味厚则降的经验,与现代研究观察到药物组分特点相合,气味厚薄与药性升降的相关性具有微观层面的支撑。

5 展望

本文依据气味厚薄学说提出了剂量对药物升降作用的影响原理,但由于药物气味厚薄属性的复杂性和模糊性,在实际应用中会遇到困难。古代本草对药物气味厚薄的记录常常会出现出入,例如黄芪一药,《本草纲目·草之一》称其“气薄味浓”,而《神农本草经疏·卷七·草部上品之下》又言其“气厚于味”,令人莫衷一是。且古代本草著作中具体依照怎样的标准划定的厚薄,气薄味厚、气厚味薄之品其厚薄的差距有多大,是无从得知的,这也是气味厚薄理论仍未在临床上得到广泛的应用,接受临床实践检验的原因之一。自《黄帝内经》首次提出气味厚薄理论,后世医家在其基础上并无突破性的创见。依据气味厚薄学说所提出的剂量对药物升降作用的影响原理,从目前搜集到的证据来看,并未得到充分的证明。

因此,需要科学地界定药物的气味厚薄,在古代本草典籍和临床经验的基础上,采用现代实验手段,验证理论的正确性,以期明确剂量对药性升降的影响方式并在临床上加以准确应用。这首先需要用客观方法判断不同剂量的药物经煎煮后所形成药剂的滋味、气味,并加以量化,运用双快速气相色谱技术和电位测量原理模拟人类嗅觉和味觉的电子鼻和电子舌技术可以做到这一点。客观化不同剂量药物的气味属性后,进一步分析其与升降作用的关联性,验证基于《黄帝内经》理论提出的剂量对药物升降作用影响原理的可靠性及适用范围,进一步完善气味厚薄理论,指导临床准确用药。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部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2013CB531701)。
作者简介:时浩洋(1995-), 男, 硕士研究生在读, 主要从事中医基础理论研究。
通讯作者:孟静岩, E-mail: mengjy@163.com





今日荐读

1.【书法同题】八大名家为专注于痒疹胃病诊治领域的全国优秀乡村医生张仲林题写墨宝


2.【楹联同题】13位楹联家为专注于痒疹胃病诊治领域的全国优秀乡村医生张仲林题写嵌名联


3.【诗文同题】37位作者为专注于痒疹胃病诊治领域的全国优秀乡村医生张仲林撰写通讯、诗词、诗歌


4.【诊疗信息】痒疹胃病患者好福音,全国优秀乡村医生张仲林在潮州市潮安区金石镇张厝巷村卫生站立德行医门诊!


5.【南方村医】治皮肤病是家传“拿手活”,治顽症从脾胃入手……


6.【搜狐滚动】治疗痒疹胃病有口碑(组图)



往期荐读

1.公卫课件解读第三版,史上最全!

2.史上最全公卫资料合集,人人有份

3.基本公卫应知应会100问!

4.医院的检查报告,这样一看就懂,以后别再问医生了!

5.各年龄血压、血糖、血脂、血尿酸对照表!

6.生化全套检验大全

7.胃镜活检病理报告单解读

8.史上最全的人体解剖全图 !

9.58张消化系统医学美图,张张经典!

10.舌诊图谱,史上最全

11.61张高清舌诊图谱,图文对照,珍藏版

12.舌诊对消化系疾病诊断的意义

13.史上最全的320种皮肤病图谱(修订版)!

14.史上最全皮肤病图谱(附治疗方法)

15.小儿感染性出疹性疾病记忆策略及皮疹图库!

16.儿童常见色素性皮肤病的诊断与鉴别大全

17.四诊合参缺一不可!中医看病为何必须看人?

18.中医看病一定要面诊:看看片子是开不出药方的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

20.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

21.中华人民共和国疫苗管理法

22.中华人民共和国退役军人保障法

23.《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全文来了,这些条款跟医生最相关!

24.中华人民共和国医师法

25.广东省中医药条例

26.潮安健康文章大全(2019年版)

27.张仲林痒疹胃病好文盘点(2019年版)

28.张仲林痒疹胃病录 ( 2020年完整收藏版 )

29.张仲林工作室痒疹胃病录 ( 2020年完整收藏版 )

30.【成果代表作】《黄帝内经》之“饮食有节”探微

31.【成果代表作】枸杞子疗病新用


2021年10月回顾


【张仲林】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2周年!

【胃肠病】慢性胃炎30问

【中医中药】中虚邪伐为致病根本!国医大师徐景藩疏肝调中治残胃炎经验分享

【中医中药】三仁汤治疗皮肤病大有可为

【中医中药】治疗脾胃病,学习张仲景!

【中医中药】治疗胃病必须调和气血

【中医中药】经方辨治荨麻疹

72变

【中医中药】巧用中成药,轻松应对八种类型胃痛

【西医西药】突然腹痛难忍时,需知的解痉药物两三事!

【中医中药】补肾健脾法在内科疾病中的临床应用

最美的花儿

【中医中药】老年生理与体质特点辨析及其临床意义

【重阳节】健康万万岁

【中医中药】刘渡舟治疗慢性胃炎的经验

【胃肠病】肠胃最喜欢的时刻表

潮起韩江千帆竞

养德、养生无二术

72年前的9月27日,《义勇军进行曲》被定为新中国代国歌

【重磅】2021年公众十大用药提示

张仲林赞

【世界骨质疏松日】什么是骨质疏松症?有哪些危害?病因是什么?如何预防?看完秒懂......

【中医中药】国医大师颜正华:治疗心悸经验

我们的长征路——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5周年

【中医中药】“虚不受补”的人,秋冬该怎样进补?

【余华】北京首座御园晨练

手上长倒刺怎么办?

【健康科普】体检单这些指标,暗示这些病!3分钟教你全看懂

【中医中药】马晓北教授从调气机论治寻常型痤疮思路


免责声明


张仲林( ID:e41121 )  微信公众号除原创外,所有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资源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张仲林观点,版权属于原作者。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注明作者、来源、微信公众号。我们尊重著作权所有人的合法权益,如涉及版权争议,请著作权人告知我方删除,谢谢。张仲林微信公众号发布内容仅供同行之间学习交流,非专业人员请至正规医疗机构或在专业医生指导下,选择治疗用药方案。对使用张仲林微信公众号信息和服务所引起的后果,张仲林不做任何承诺。

邮箱:zhonglinzhang@126.com

编辑:寒香医路





行程指引导航





潮州市潮安区金石镇张厝巷村卫生站





健康咨询看诊





张仲林,笔名寒香医路,三代行医,长期致力于胃病、痒疹的治疗。发表学术论文多篇,《潮州日报》《南方农村报》作了通讯报道。全国优秀乡村医生,共产党员,退伍军人,中国卫生摄影协会会员。张仲林公众号隶属于潮州市潮安区金石镇张厝巷卫生分站。




点分享

点收藏

点点赞

点在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张仲林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